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千年技艺 科技助力

2022-05-17 10:18:10 来源:人民日报

云南建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紫陶研究中心

千年技艺 科技助力

记者 沈靖然

  走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园区的亭台水榭间,远观林木掩映,走近别有洞天,古朴的建筑群里,藏着一个现代化实验室:分光光度计、马弗炉、磁力搅拌器……各式实验器械排列其间。

  眼前的这个实验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建水紫陶传承千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收录进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建水紫陶创新发展,2021年4月,建水县委县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该研究中心。

  “民间流传‘建水紫陶存茶越存越香’,研究中心的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开展建水紫陶性能研究。”建水县紫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尚文松介绍。

  “去年我们在昆明、上海、成都3个温湿度条件差异较大地区开展了紫陶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建水紫陶在内外恒湿性能上相较其他材料表现出色。”研究中心实验员何金林介绍,研究中心落地以来,共有9批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来到建水县开展研究。

  打开储物柜,何金林向记者展示多片不同颜色的烘干陶泥片样品,共有红、黄、紫、青、白5种颜色:“这些是建水紫陶的陶泥原料,我们称为‘五色土’,5种陶泥调配成为紫泥和白泥,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煅烧,最终形成陶器。”

  去年底,当地一家紫陶生产商在烧制过程中,连续遇到整窑破损率超九成的情况。何金林带着实验团队来到商家采集破损样本,同时从源头陶泥生产厂商拿到同批次原料,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经过实验室的大量实验研究后,研究中心向生产厂商建议,在200摄氏度到500摄氏度升温阶段,通过降低升温幅度减缓气体生成的速率,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起泡和开裂等问题产生。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正在进行微纳米涂层改性实验,有望通过微纳米涂层等新材料改良传统紫陶性能,使得紫陶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发霉,并实现表面自清洁。“建水拥有丰富的陶泥原料资源,加之传承千年的紫陶制作技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实践案例。而上海交通大学可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紫陶产业发展,两方的合作可以说是完美契合。”尚文松对双方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头条资讯

热门推荐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公益法援社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30041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