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

这个小区就地处理厨余垃圾 直接变成有机肥料

2023-04-07 14:40:53 来源:长江日报
  近日,汉阳区汉荣苑小区率先在全市推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试点。厨余垃圾不仅实现减量,还转换成有机肥料供居民使用。4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居民李友珍家中,追踪一袋厨余垃圾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分类之旅”,实现全闭环管理。
  垃圾分类从家中、餐桌开始
  上午9时许,家住8栋1单元3楼的居民李友珍坐在餐桌前择菜,她将不要的菜叶顺手扔进厨房角落的一个小垃圾桶内,这是她家“专用”的厨余垃圾桶。
  “剩饭剩菜属于厨余垃圾,我专门扔进这只桶里,用过的餐巾纸属于其他垃圾,则扔进旁边这个袋子里。”李友珍对记者说,他们家垃圾分类从餐桌开始,每次吃完饭都把垃圾分开扔,已经养成习惯。
  装菜叶的垃圾桶满了,李友珍系紧垃圾袋,下楼走几步就到小区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扔垃圾。她用手机扫码,点击屏幕上的“厨余垃圾”字样,绿色箱门自动打开,只见她非常小心地将垃圾袋解开,将菜叶倒入绿色桶,又点击屏幕上的“其他垃圾”,再把空垃圾袋单独投入灰色桶。
  “李阿姨分类非常标准,菜叶属于厨余垃圾,装菜叶的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所以要分开投放。”垃圾分类督导员介绍,但是因为现在不可能让所有居民都做到像李阿姨这么精准,所以他们在处理环节安排专人进行破袋分拣。
  这台设备将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垃圾减量九成
  11时许,一辆小型垃圾清运电动车驶进小区,后面可放4个垃圾桶。清运人员打开李阿姨刚才投放的智能垃圾箱,拖出已装满的绿色厨余垃圾桶,放在电动车后面,然后驶出小区,将垃圾桶运至500米开外的环保小屋。
  记者看到,环保小屋内,灰色桶和绿色桶分类摆放,另外一端摆放着一台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屋内还配备了高压清洗、通风等功能设施。
  分拣人员将绿桶内的一袋袋厨余垃圾进行破袋分拣,厨余垃圾经分拣平台传送运输带送至粉碎系统,挤压脱水,进入发酵仓,经过24小时发酵,最后转换成有机肥料。过程中产生的水经油水分离器过滤沉淀,达标排放;产生的气经过喷淋设施除尘除臭,再经过紫外线光解加活性炭吸附,达标排放。
  汉阳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介绍,按照《2023年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汉阳区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工作。今年初,在汉阳区生活垃圾分类专班和龙阳街道的统筹规划下,芳草社区联合宏侨科技在汉荣苑小区推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试点”。
  3月,这台日处理量达2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武汉首次在居民小区投用日处理量达2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
  “目前,汉荣苑小区共有居民988户,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76%,每天产生厨余垃圾近1吨,通过这台设备可生成有机肥料近100公斤,也就是说厨余垃圾可减量九成。”该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设备正式运转以来,已累计处理厨余垃圾4860公斤,产生再生肥料437.4公斤。“这台厨余垃圾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实现垃圾减量,还从根本上减少了厨余垃圾运输成本,减轻了终端处理压力。”
  垃圾分类积分可抵扣物业费
  据了解,绝大多数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负责物业和垃圾分类的分属不同公司,但是负责汉荣苑小区物业、保洁以及垃圾分类的是同一家公司,他们利用这个优势将垃圾分类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该公司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居民注册后每次分类投放垃圾可积40分,每天最高可积240分,相当于1.2元。
  “这些积分可抵扣物业管理费,我们还与周边商户协商,可用积分抵扣消费,目前已成功对接药店、洗车店、水果店,接下来还将和生鲜店、便民超市接洽。”该负责人说,这些举措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结合,可以提高分类积极性,逐渐形成分类习惯。
  记者看到,居民李春波的卡上已经积攒了6000多分,她准备到时一起兑换。
  “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后生成的有机肥料,我们也会送给有需要的居民,用来种花。”该负责人说,通过这种形式也让居民了解到分类投放是有意义的,让大家可以亲眼看到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后的闭环成果,打消大家心中的疑虑。
  厨余垃圾经过专业设备就地处理,变成有机肥料,不仅减少厨余垃圾运输成本,还减轻终端处理压力。
  据了解,在居民小区进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消纳成肥料,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城市已经开始实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头条资讯

热门推荐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公益法援社 备案信息:陕ICP备20230041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