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例第五代人工心患者康复出院
2023-03-31 14:48:11
来源:长江日报
“我又活过来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人工心脏,和我的身体长在了一起。回家后我一定听医生的,和刚满月的‘人工心’一起健康成长。”3月30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同济医院看到,黄先生随身背着一个装电池的“小背包”,步伐矫健,在妻子的陪伴下一同出院。就在1个多月前,他呼吸衰竭,行走困难,随时面临猝死风险。 上个月,52岁严重心衰患者黄先生跳不动的心开了“外挂”——在华中大同济医院成功植入“纯液力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据悉,这是国内目前仅有的一款获药监局批准可用于长期治疗的人工心脏,被称为第五代人工心脏。植入后,可终身使用。 科技给跳不动的心开“外挂” 黄先生是湖北黄冈人,2017年,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自此便常年因呼吸困难奔波于全国各大医院。今年1月,黄先生感觉身体严重超负荷,无法正常生活,害怕呼吸骤停而突然离世,慕名到同济医院就诊。 “心脏功能的严重衰退,普通的药物治疗已经难以起作用,随时会有猝死的可能。”同济医院心外科王星宇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心脏移植是患者继续存活的唯一方式。但心脏供体匮乏,且O型血的黄先生只能移植同血型的心脏。 生命不能等待。综合考虑后,专家团队决定为他开展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植入“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不是替换心脏,而是与原有心脏一起辅助心脏工作,运用机器的离心力帮助心脏输送血液到全身,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介绍。 经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输血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检验科等多学科团队充分讨论,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处置。一切准备就绪后,2月22日,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程才副主任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手术。经在心脏左心室左心尖打孔,并将人工心脏的出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连接泵体……7小时后,人工心脏在黄先生的体内开始“跳动”。 吃饭、洗澡可以像正常人一样 在同济医院的诊室内,黄先生行动自如,出院前夕,他向记者描述自己使用第五代“人工心”的感受,“刚开始装进去有一个适应期,会有些疼痛,十多天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和我的身体长在了一起。睡觉、行走都恢复了正常。一天能走上万步,比有些健康的人走得还快!觉也睡得足,能一觉睡到大天亮。” 此前黄先生从事文职工作,出院再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返回工作岗位。“人工心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妻子和儿子再也不用为我的病提心吊胆。” ![]() 魏翔教授(左一)和团队向黄先生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心外科主任魏翔介绍,此次植入的纯液力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安全性高,术后一年生存率100%。和磁悬浮类人工心脏相比,第五代“纯液力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首创采用纯液力悬浮技术,具有独特的流道设计和叶轮设计,可产生高脉动性。植入后,患者仍可保留脉搏,并且没有电子元器的干扰,抗磁干扰能力更强,长效稳定,可终身使用。 “患者吃饭、洗澡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都没有任何问题,唯一不同是的,黄先生必须背一个装有电池的小背包,12小时轮换一次电池。”魏翔说,小背包约重4公斤,机身里有备用电池,紧急情况下会自动启用保证辅助系统正常工作。 撑起1000多万患者“心”希望 据悉,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1300万人,重症患者超60万人。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但是受供体匹配条件等因素制约,国内心脏移植年手术量不足千例,意味着每100个等待心脏供体的患者里,仅有1人能获得“重生”。 “人工心脏植入不需要等待供体,也不需要服用抗排斥药物,且后续维护费用比较少。对于极高危的、心功能极差的心血管病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魏翔教授表示,随着此项新技术的开展,同济医院心外科填补了湖北在液力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方面的空白,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目前,心脏移植和人工心室辅助是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的主流方案。1992年,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了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经过30多年探索和积累,技术日臻成熟,心脏移植治疗水平全国领先。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头条资讯
2022-05-17 18:45:39
2022-05-17 18:45:39
2022-05-17 18:45:39
2022-05-17 18:45:39
2022-05-17 18:45:38
热门推荐